Dec 30, 2017

恍若一位少女……

恍若一位少女……
[奧地利] 里爾克 林克 譯

恍若一位少女,從歌唱和古琴
這和諧的幸福中飄然而出
散發清輝透過她春天的面紗
把自己的眠床鋪在我耳中。
睡在我身內。一切是她的長眠。
樹木,我所讚賞的每一棵樹,
可感覺的遠方,已感覺的草原,
觸動我自己的每一個驚嘆。
她睡這世界。歌神,你是怎樣
完成她的,她居然不貪戀
這醒時之在?看,她復活又睡去。
何處是她的死?哦,你能否發掘
這個素材,趁你的歌聲尚未消歇?
她從我沉向何處? ……恍若一少女……
賴內 · 馬利亞 · 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奧地利人

生命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


爱情之于我,不是寻常的一饭一蔬,而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杜拉斯(1914—1996)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王小(1952—1997)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泰戈尔(1861—1941)

我孤独,但不为寂寞所苦,我别无所求。
——黑塞(1877—1962)

昔日我曾如此苍老,如今才是风华正茂。
——鲍勃·迪伦(1941—)

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
——川端康成(1899—1972)

我从来不崩溃瓦解,因为我从不曾完好无缺。
——安迪·沃霍尔(1928—1987)

你的肉体只是时光,不停流逝的时光。你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
——博尔赫斯(1899—1986)


Dec 16, 2017

倉央嘉措:你悄悄走進我的世界

這麼多年,
你一直在我心口幽居,
我放下過天地,
放下過萬物,
卻從未放下過你。

漸悟也好,
頓悟也罷,
世間事除了生死,
哪一件事不是閒事!


我獨坐須彌山巔,
將萬里浮雲一眼看穿。
一個人在雪中彈琴,
另一個人在雪中知音。
先是在雪山的兩邊遙相誤解,
然後用一生的時間奔向對方的胸懷。

我行遍世間所有的路,
逆著時光行走,
只為今生與你邂逅。

我坐在菩提樹下默默不語, 你和我之間僅僅隔著一場夢。 密林中我終於覷見了你, 觸手可及, 卻只能, 默然相對。 今生來世, 一句佛號便是彼岸。

緣何, 我只能愛你一時, 卻不能愛你一世? 滿懷著無限的春意, 我在佛法裡養心。 每一次, 我豎起了為眾生祈福的寶幡, 無處不在的菩薩, 在山谷撒滿了六字真言: 嗡嘛呢唄咪吽, 嗡嘛呢唄咪吽, 嗡嘛呢唄咪吽……

倉央嘉措

Nov 29, 2017

《短歌行》曹操

其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従中来。不可断絶。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Nov 18, 2017

梭罗 :只有自己领悟的才叫人生

人们安于现状,听天由命。这种生活状态,无论是在城市,抑或是在乡村,都弥漫着深深的绝望。即使锦衣华服,用麝皮或者貂皮来武装自己,这也只是于绝望中寻求一丝安慰而已。很多人都热衷于游戏或者娱乐,这也是一种发泄,不是放松。真正的智者,是不会沉溺于绝望之中的。 对于人生的真谛、生存的意义、生命的本质,人们的选择总是趋于一致的。那些看似是经过了慎重而明智的考虑做出的选择,其实仅仅是因为在内心中别无他选。因为固有的观念蒙蔽了我们智慧的大脑,只要保持冷静而健康的思维,你就会知道,每天的太阳都会提供新鲜的光芒,旧日的偏见时刻都能够被摒弃和纠正。无论多么古老的思想或者行为,在没有被有效验证之前,都不足以服人。

昨天还是世人公认的真理,明天也许就是需要被抛弃的谬论。别人告诉你不可能的事情,你要亲身试过再决定相不相信。前人的结论,随着时光的洗涤,也会有新的变化。古人在历经了漫长的黑暗之后才明白,只要保持燃料,燃烧就可以维持。而今人却可以让燃料煮沸的那锅热水,带你像飞鸟一样在天空翱翔。年龄和经验不足以给人带来优势,即使是生活的智者,他能够从生活中获得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依然值得人们怀疑。

事实上,老年人未必能够给予后辈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因为他们的经历也仅仅是个人的,更遑论这其中更多的是惨痛的教训。至少我在这世间的三十多载,还未曾从长辈那里得到真正有价值的忠告。

生活需要自己去感悟,前路漫漫,我还未曾涉足。先辈们虽然已经走过,但那只是他们的人生之路,对我来说没有丝毫帮助。我相信,我在未来生命中体验到的价值,一定不会被我的前辈们提前预知。

一个农夫一边耕耘,一边跟我说:"只吃素菜是不行的,因为素菜提供不了所有你骨骼成长所需的营养。"他一直在追寻"必需的营养"。但他忘记了,就在他对此高谈阔论的时候,前面的耕牛正在用它那健壮的骨骼拖动犁头向前,而那耕牛在犁地之前所吃的就是一些青草。同样的一件事物,对于有些人来说是生命之必须,而对有些人来说只是奢侈的享受,但一定也有一些人对此一无所知。  有些人认为,我们的先人早已踏遍世界高山巨壑,看透人生悲欢离合,所以对于人世之事早已有了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就像伊弗林所说的:"智慧的所罗门早已明示树木间最适当的距离,罗马政府也对人们可以进入邻居的庭院拾获橡子的频率以及邻居可以获得的份额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希波克拉底制定的关于剪指甲的方式——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必须与指尖平齐。这些陈词滥调真让人生厌!但被很多人视为生命的真谛。事实上,一个人的潜能是无穷的,是无法衡量的,任何经历都只是万千可能中的一种。我们不能够用过去的成例来衡量未知的领域。无论你正处在何种艰难困苦,"不要烦恼,我的孩子,谁能评判你未曾触及的事情呢?"

我们可以用很多方式来体验别样的人生:太阳在给予我的豆子成长的能量的同时,也会照耀太阳系内跟我们一样的星球。仅此一点,就能够纠正我们多少谬误!然而,正在除草的我,却没能意识到这一点。

夜空的繁星闪耀着光芒,苍茫的宇宙中有万物在生长。生命就如同这宇宙一样,变幻无常,谁也不能够预测他人的未来。我们本应该在一定的时光里经历所有的时代,是的,甚至经历所有时代中的所有世界!历史、诗歌、神话——我不能想象任何一个人的经历可以比这些更宽广。

很多我周围的人认可的事情,我却不以为然。如果一定要去发现值得我悔恨的事情,那就是我过于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究竟是什么样的魔力禁锢了我的思维呢?年逾古稀的老人,你已经满身荣耀,你大可以去说那些智慧的话语。后人对于前人的梦想和事业,像船只一样任它们搁浅。

我们要尽可能地相信在我们日常生活之外还存在着很多的可能。我们需要抛弃以自己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关怀给予更多的人。世人永无休止的焦虑和紧张,将我们当前的事情无限放大了。于是我们总是陷入这样的忧虑中——还有多少事情没有处理完?如果生病了怎么办?于是,我们白天小心翼翼,夜晚诵经祈福,总是期盼未来。我们无比忠诚地坚持着这种状态,即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毫不退缩。或许,我们会这样说:除此之外,又能如何?但是,每一种思维的迸发,都是一种新生活的开启。如果人们将自己大脑中想象的情形理解为现实存在的话,那么他就会以此为基础来假设自己的生活。但生活之海,人们永远望不到边!

选自《瓦尔登湖》,李妍 译

对月  [德] 赫尔蒂

对月
[德] 赫尔蒂 钱春绮 译

可爱的月亮,把你银色的光辉
射进这山毛榉绿阴,
这儿,在我面前不断飘过了
一些幻象和梦影!
请你露面吧,让我能找到那边
我恋人常坐之地,
常常,在榉树和菩提树摇动时,
忘却繁花的城市!
请你露面吧,让我喜看这灌木,
她在此曾获得凉爽,
让我把花环撒向每一处草地,
她聆听流水的地方!
然后,可爱的月亮,再罩上面纱,
为你的朋友悲伤,
透过云幕向下面哭它一场,
像你的孤零人这样!

路德维希 · 亨利希 · 赫尔蒂(Ludwig Heinrich Helt,1748—1776),德国诗人。

这是一小时

这是一小时
[美] 庞德 赵毅衡 译

“不管怎样,谢谢你。”接着便转过身
就像风拂动花时,阳光
从悬垂的花枝上陡然消失,
她迅捷地离开我。不,不管怎样
这一小时阳光灿烂,至尊的神
也无法夸耀有更美好的东西
能超过静观这一小时的过去。

埃兹拉 · 庞德(Ezra Pound,1885—1972),美国诗人,和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

Oct 29, 2017

《天真的寓言》

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
雙手握無限,刹那是永恒。
《天真的寓言》威廉 布萊克

Oct 14, 2017

那一世,情在袈裟裡飛揚

那一年,
我盤坐入定

那一年,我輕拭菩提,
只求斷凡間塵世紛擾

每日晨鐘暮鼓,每夜木魚聲聲;
度你,度我,度那傷痕累累的過往

我是那個遁入空門的僧,
千年的修行,千年的孤獨

那一天,
我打開山門,掃佛院的花

那一天,
你手拈清香,許一世的願

那一夜,佛前綻開了一朵蓮;
那一夜,我的心海波濤狂顛

那一年,為了佛,
我捨卻今生,忘記前世

那一世,因為你,
我障礙往生,沉淪六道

我是秋來春去輪迴的僧,
前世的冤孽,今世的痴迷

坐穿了蒲團,卻生不出淨土
參透了無償,又墜入婆娑

明月小樓,古剎青燈;念一聲南無,念一聲你
那一世,塔鈴聲聲,木魚聲聲
那一世,袈裟飄飄,情在飛舞

作者:佚名
摘自:2017-10-14 開啟深度記憶

繆塞《致尼儂》(節選)

我愛著,什麼也沒說,只看著你在對面微笑
我愛著,只要我心裡知覺,不必知曉你心裡的想法
我珍惜我的秘密,也珍惜淡淡的憂傷,那不曾化作痛苦的憂傷
我宣誓:我愛著放棄你,不懷抱任何希望,但不是沒有幸福
只要能懷念,就足夠幸福,即使不再看到對面微笑的你

——繆塞《致尼儂》(節選)[法]

繁華之後是樸素。

繁華之後是樸素。
樸素的居室
濃淡相宜,明暗相適
靜雅而素簡
不為你萬千聲色的虛浮
樸素的人
不慕繁華,不期貪念
清澈而透明
不求你一身馥郁的華貴
居室與人,心照不宣
世相繁華,獨占窗外清風
心不著痕,風亦不留跡
淡然雋永,天光明淨
樸素而居,私享滿室清雅
人若歸真,心自不染塵
鉛華盡洗,行深如水
世相繁華,終歸樸素

莊子有言:“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無為而居,便是有所為,西方藝術裡有“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哲學觀,這放在中國便是極簡的概念,生活很多時候需要做減法,我們的居住空間也不例外,無就是有,少即是多,樸素即是最美的繁華。樸素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這在莊子看來便是“天地大美”,生活空間就是主人心性和涵養的一面鏡子,你心淨質無華,它便是樸素的大美無言。

《說文解字》有闡述:樸,未加工的原木;素:未染色的白色絲品。樸素,是最原始的美,它源於事物最本質的純真,如花在野,如魚在淵,如芙蓉在清池。就像中國的書法、繪畫、宋瓷,著以最簡單的色彩和造型,卻足成為東方審美的典範。樸素之美為大美,從東方審美里汲取學養,運用到居室設計中,那便是最鮮活的審美詮釋。而人若活到極致樸素,何處不是水墨丹青?何處不是陽春白雪? “相由心生”不正是這個道理嗎?

樸素而居,並不是粗茶淡飯和遠離塵世,那更多的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少一點功利主義,多一點樸素生活觀念,讓節奏緩慢的生活,支撐起既有的人文精神,認真的面對自己,那是心靈最真實的呼吸,海子說:“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世相浮華,終歸樸素,那是海子內心生活中的一個憧憬與嚮往。從明天起,我們也開始變得精緻、安靜、充實,做一個關註生活點滴的人,感受棉麻的質樸,感受陽光的溫度,感受木地板上,剛剛飄落的一粒塵土。少一些世相的虛浮慾望,多一些生活的細枝末葉,樸素而居,是一種哲學,更是對生命的無上讚頌。

海子說:“我們要有最樸素的生活和最遙遠的夢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凍,路遠馬亡。”在物質生活提升的今日,“天寒地凍”的審美理想,那是詩人的追求,而離我們最近的詩意,卻是最樸實的日常,而我們卻常常忘卻身邊的美好。日本人對生活的器物,帶有天生的喜愛,所以他們有了“侘寂”美學,讓物件的審美融入日常的生活。殘損、破舊、褪色,變成了生活的永恆,這和中國宋代的禪學主義如出一轍。而於我們而言,浣洗衣物,打掃庭院,在窗格間感受白駒過隙,在紋理粗細間感受自然生息,這便是活色生香的永恆。


摘自:2017-10-13 喜歡就點- 誰最中國


Oct 11, 2017

紅塵陌上, 獨自行走

終於明白,
有些路,
只能一個人走。

那些邀約好同行的人,
一起相伴雨季,
走過年華,
但有一天終究會在某個渡口離散。

紅塵陌上,
獨自行走,
綠蘿拂過衣襟,
青雲打濕諾言。
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
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

那時候,
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
一個人的細水長流。

摘自:
微信公众号:每日一禅(yichan360)

Sep 23, 2017

《后来》


后来,
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远去,
消失在人海。
后来,
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槴子花,白花瓣,
落在我蓝色百褶裙上。
“爱你!”你轻声说。
我低下头闻见一阵芬芳。
那个永恒的夜晚,
十七岁仲夏,
你吻我的那个夜晚,
让我往后的时光,
每当有感叹,
总想起当天的星光。
那时候的爱情,
为什么就能那样简单。
而又是为什么人年少时,
一定要让深爱的人受伤。
在这相似的深夜里,
你是否一样,
也在静静追悔感伤。
如果当时我们能不那么倔强,
现在也不那么遗憾。
你都如何回忆我,
带著笑或是很沉默。
这些年来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
后来,
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远去,
消失在人海。
后来,
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你都如何回忆我,
带著笑或是很沉默。
这些年来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
后来,
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远去,
消失在人海。
后来,
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后来,
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远去,
消失在人海。
后来,
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永远不会再重来,
有一个男孩爱著那个女孩。
刘若英:《后来》完整歌词
词:施人诚 曲:玉城干春 编曲:王继康

Sep 21, 2017

当我们的内心安静下来,生活的美好自然满溢

。。。。。。

当我们的内心安静下来,放下那些纠结和多余的执念,从内观察自身,生活就会变得轻盈而透明,快乐也会满溢出来。
那么,怎么让内心安静下来呢?

我们可以尝试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看书,比如登山,比如听一首意境空灵的音乐,比如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漫无目的地行走......


03

抄经,可以说是各种静心法门之中较为简易和接地气的一种方式了。在历史的传承中,作为文化积淀,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习惯。

历史上,上至皇帝,下至文人骚客、平民百姓都借由抄经许愿。就连清代文学作品《红楼梦》中贾母做寿时,也习惯借由抄写三千六百五十一部《金刚经》和三百六十五部《心经》许愿。

到了今天,依然很多人借由抄写佛经来求工作、求姻缘、求庇护。然而很多时候,抄经不见得可以帮助我们立马解决问题,它不会让你逃离不顺心的婚姻,摆脱诸多要求的老板,调教好不听话的孩子。

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抄经呢?

其实,就是为了修心,就是为了让内心安静下来。


“静得下心,抄得了经,亦能成诸事。”抄经看似简单,却考验定力。急则溃,缓则滞。

一笔一划地揣摩临写,一点一滴磨练心性,墨迹萦绕,暂时忘却日常杂事烦恼事,逃离生活中的喧嚣和众口不一的言辞,先养心后能静念想。


04

抄经的目的在于个人自我修行,寻求内心的安静。 最受大众喜爱的经文应该就是《心经》了。 


《心经》全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诃,大也;般若,智慧也;波罗蜜多,到彼岸也;心,自性,如来德性也;经,契机契理也。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大概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心经》全文共260个字,虽然非常简短,却是六百卷般若经典之精华,它讲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佛教对宇宙、人生基本的看法。

文慧法师说:“若能透过抄写并敬诵《心经》,而透悟佛教根本思想,开启智慧,自觉而觉他,自度而度人,而获圆满之觉行、利益眾生。”


今年,我们再次将台历与抄经相结合,把《心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日常,在可触可感的时间里,让抄写和敬诵成为随时、随地、随心能做的事。365个日夜,53个周末,53周《心经》抄写页……

每一页的抄写,都是一趟修行,在独立的空间里去读,去写,去塑造,去感悟,最终寻回内心的安静。

摘自 费勇修心课 

Sep 17, 2017

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在儋州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
  宋代大文豪苏轼正是这样一位令后人景仰的古代知识分子,在他谪居海南儋州的三年里,不但没有受困于仕途的挫折与现实的窘迫,反而笔耕不辍,创作成果丰厚;他不遗余力地向当地百姓传播中原文明,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而且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与儋州大地和当地百姓的这一段“鸿雪因缘”将永载史册,流芳万古。
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在儋州
  苏轼《别海南黎民表》: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在儋州
苏轼谪居儋州三年,留下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东坡书院。图为书院内东坡居士塑像。苏晓摄
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在儋州
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在儋州
坡仙笠屐图 明·宋濂题
  在唐宋以来的历史文化名人当中,像潮州人敬仰韩愈一样,儋州人最喜爱苏轼。
  不只是儋州人或者海南人,其实几乎每一个读过书的中国人,没有不喜欢苏东坡的。究其原因,不仅是由于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崇高地位,还有他的文人风骨和人格魅力。苏轼的一生是诗意的。如果按照现代的学术门类加以评定,他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几乎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宋朝以后的文献里面,有关他的一切印记,都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
  接触过古典诗词的中国人,对苏轼流传千古的名篇名句都非常熟悉。其中,“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都让人怦然心动,过目难忘。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绝美诗词,多数都是在谪居之地写成的。在后人的想象中,苏轼与他的人生遭际,仿佛经历过地震海啸的遗迹上面,夜空中一轮皎洁的孤月,破败荒凉,对应着纯真美艳。“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是苏轼被一再放逐的路标,也是足以令人绝望的命运下行线。儋州,在9个世纪以前,处于中原文明之外,海外蛮荒之地。这是苏轼坎坷人生的重要节点。苏轼被这样极端的困苦,足足熬磨了三年。
  海南万里真吾乡
  花开花落,云聚云散。时间的界面回放到900多年前,即公元1097年,宋哲宗绍圣四年。
  这一年的二月,谪居惠州的苏轼,倾其所有,新建了一座住宅,名为白鹤新居。白鹤新居西可远眺惠州西湖,东可遥见黄墙青瓦的寺院僧楼。“旦朝丁丁,谁款我庐。子孙远至,笑语纷如。”乔迁之喜,加上与子孙团聚的天伦之乐,让春天里的苏轼喜不自胜。他为此写了一首题为《纵笔》的七言绝句:
  白头萧散满霜风,
  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
  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就是苏轼此时此地的心情。这首诗前两句是写实的,年近六旬须发花白的苏轼,千里跋涉,终于到达贬谪之地。刚刚安顿下来,家人也能团聚了,本该是不幸中的万幸,可是苏轼的痔疮病发作得很严重,加之惠州入夏酷热,日子过得并不轻松。所以说完“霜风”,就说到“病容”。可是接下来趣致一转,明明听到了钟声而且被吵醒了,却说“家人向我通报,因为知道苏先生春睡正美,不忍心打扰,附近道观里的值夜人,五更例行敲钟的时候,手底下特意轻慢了许多”。
  这就不仅仅是诗意栖居的问题了,这首诗辗转传到京城,据说宰相章惇笑道:“苏子瞻尚尔快活耶?”于是朝廷下诏将苏轼再贬琼州别驾(知州的佐官),昌化军(今海南儋州中和镇)安置。章惇和苏轼曾是好友。据史料记载,章惇为人豪爽,但心胸狭窄。因苏辙弹劾过他,便怀恨在心,并迁怒于苏轼。
  颠沛流离的苏轼,席不暇暖,又被贬谪到儋州。据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章惇选择儋州这个地方,是因为苏轼字子瞻,瞻与儋形似的缘故。而苏辙被贬谪到雷州,是因为苏辙字子由,由与雷,下面都有田字。如此荒诞的理由,后世之人没有不为之愤懑的。
  儋州古称儋耳。在北宋时期,是极为荒蛮凶险之地,古称“南荒”,“非人所居”。62岁的苏轼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场生离死别,于是把身后之事,向长子苏迈做了托付,只带着小儿子苏过一人,前往儋州。走到梧州的时候,苏轼突然得知弟弟苏辙被贬雷州,而且也在报到的路上,尚未走出滕州,距离百里左右。
  苏轼决定加快脚步,一路疾行,追赶苏辙。兄弟二人在万里之外的异乡能够相聚,可谓悲喜交集。据说兄弟俩相伴而行,一走就是数日。有一天他们来到滕州的一家小酒店歇息,店里只有做工低劣的汤饼,也就是热汤面片。养尊处优惯了的苏辙,看着脏兮兮的碗筷和“粗恶不可食”的汤面,便放下筷子唉声叹气。而苏轼却毫不在意,风卷残云,片刻吃个精光。还跟苏辙调侃说:“你想仔细品尝这美味吗?”
  我们无法想象北宋年间的面片汤,它的粗糙是何种感受。推想当时的研磨技术,面食应该远不如现代的精细,什么都能看得开的苏轼,尚且都要采取不嚼快咽的策略,其低劣不堪便可想而知了。身陷绝境,却能坦然面对,谈笑自如,苏轼这种乐观旷达处变不惊的心态和境界,也难怪千百年来,让人深为叹服。
  苏轼在雷州和弟弟相聚了四天,又忍痛而别,挥泪南下。临别少不了叮嘱苏辙要放宽心态,保重身体。“萧然两别驾,各携一稚子。”纵使千百年后的今日,想象一下他们两人生离死别,各奔苦难前程的凄然情景,依然如在眼前,令人痛心。
  孤帆一片,载着苏轼父子,驶向茫茫无际的大海。苏轼却在诗中这样表达自己对命运的理解:“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
  儋州驿道,路旁儋耳山仿佛横空出世,拔地而起。危岩峭壁,奇峰怪石,迥异中土。农历七月初二,苏轼父子经过两个多月的颠簸,行程数千里,抵达儋州被贬之地。他在诗中写道:“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苏轼来到了儋州,来到了他想象中的海天之外,异域的景象是如此新奇。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即便在遭受贬谪的厄运之中。
  风烛残年,万里投荒,苏轼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他觉得这一去是再也无法踏上归途了。在赴海南途中,他给弟弟苏辙寄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可见苏轼已将海南当成了自己人生的终点、最后的归宿。他在给朋友的信中也说:“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
  溪边自有舞雩风
  昌化军(儋州)的军使张中,对苏轼很是照顾,把他奉为上宾,盛情款待,还时常与苏过对弈达旦,苏轼在一旁观棋不厌,一派心安理得、气定神闲的高雅光景。
  当时,朝廷对贬谪后的苏轼还有如下三条禁令:一不得食官粮,二不得住官舍,三不得签书公事。幸亏遇到侠义的张中,使得初到儋州的落魄文豪,心里总算有一份慰藉。苏轼在后来赠给张中的诗中说:“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卯酒无虚日,夜棋有达晨。小瓮多自酿,一瓢时见分。”
  可惜好景不长。这样的日子大约持续半年多,苏轼的政敌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听说这个情况以后,派人来到儋州,将苏轼父子逐出官舍。后来又罢了张中的官。
  自己好日子结束了不说,还连累好人丢了官,苏轼一时十分沮丧。据说好友佛印一度要来海南看他,他写信回绝,称自己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生活。不得已之下,他只好用手里仅存的一点点积蓄,在城南面的桄榔林下,买了一块薄地,并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建了几间茅屋,起名“桄榔庵”。好在海南的黎人淳朴善良,豪爽好客,经常有人给苏轼父子送些吃的、用的。
  据儋州史料记载,苏轼在儋州三年多的时间里,向当地的黎族百姓传播中原文明,可谓不遗余力。
  当时的儋州土著居民,不耕种土地,而以卖香为生,这里的农业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水平,荒地极多,收获甚少。遇到疾病不请医生而相信巫师。人们思想封闭,文化落后,疾病流行。而且祖祖辈辈都直接饮用沟塘里的积水。苏轼克服了起初语言不通的困难,极力劝说当地黎族百姓,以农业为生存的根本,指导大家耕作的方法,并写了《和陶劝农六首》,真诚地告诉大家:“听我苦言,其福永久。”
  他耐心地教化大家讲究卫生,指导当地人勘察水脉,掘土打井,人称“东坡井”。从此人们不再饮用沟渠浊水。
  苏轼是墨的制作与鉴赏的行家。当时的海南缺笔缺墨,尤其是墨,十分昂贵。苏轼小品文《书潘衡墨》中记载,金华墨商潘衡来儋州制墨,得到的松烟很多,但是墨的质量很差。苏轼教他把炉灶与烟囱之间的距离拉大一些,让炉灶再宽大一些,结果得到的松烟虽然只有原来的一半,但是墨却比以前更黑,质量更好了,这就是著名的“海南松煤,东坡法墨”的由来。
  苏轼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美食家。当地人以山芋为主食,父子俩自创了一道美食,名曰“玉糁羹”。并以诗记之:“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在吃的问题上,苏轼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冒险家。《闻子由瘦 儋耳至难得肉食》一诗中写道:“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署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吃鼠类也就罢了,居然蝙蝠也敢吃,再怎么入乡随俗,这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有一次,当地的土著百姓送来一些生蚝,父子俩把它们剖开,把肉放进锅里,突发奇想,倒进一些酒煮了起来,味道十分鲜美。边吃边嘱咐儿子苏过不要对外人谈起,“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为了一道美食而求贬孤岛,估计也就苏轼想得出来。可见其沧桑阅历的背后,藏着一颗充满童趣的心。
  在儋州,苏轼还结合气候条件与生活起居,发明了养生三法,即晨起梳头、中午坐睡和夜晚濯足。后来写成《谪居三适》,虽然写的是生活小事,却体悟颇深,予人启迪。当时海南岛由于开化较晚,生产条件落后,稻米无力自给,只能靠北方供应。为了度过“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日无”的艰难日子,苏轼和儿子参照古籍中的龟吸之法,通过调整呼吸吐纳,平衡能量的摄入和消耗,锻炼精气神,效果颇佳。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海南三年,苏轼共创作诗歌一百七十余首,写各类文章一百六十余篇,同时续写完成了从黄州开始动笔的《易传》《书传》《论语说》三部经学著作。他的物质需求是那么容易满足,生活是那么自得其乐。寒冷潮湿的冬日,屋里升起炉火,他便感觉“先生默坐春风里”。正午的阳光照射轩窗,让人昏昏欲睡,正是“欲觉犹闻醉鼾声”。这是何等的怡然自得啊!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如此超然洒脱的诗句,给人的感觉,好像是现代人的一次意兴盎然的免费旅游,根本看不出一个被贬谪者的愁闷心情。
  让苏轼最为惬意的,是他的载酒堂。这里不仅有“鱼鸟亲人”的怡悦,还有“载酒问字”的神圣和庄严。
  珠崖从此破天荒
  载酒堂,是根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而命名的。到了清代,进士王方清和举人唐丙章在此掌教,“载酒堂”才改称“东坡书院”。
  表面上看,“载酒堂”是苏轼与朋友饮酒求乐的“会所”,实际上,是他以文会友、“问奇请益”、敷扬文教的地方。这个看起来十分简陋的“载酒堂”,实现了中原文明和海南文化的有效对接,是海南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
  在儋州的三年时间,苏轼不遗余力地传播着中原文化。其中最显著的贡献,是亲手培育了几个优秀的本土学子。此前,海南一直没人参加科举考试,中原地区也一直没有海南人为官。
  在这些学子中,有几位是苏轼非常满意的。像笃学上进、侠义好客的儋州人黎子云兄弟,“词义兼美”、忠厚正直的琼州“佳士”姜唐佐等人。苏轼的“载酒堂”就是张中和黎子云兄弟倡议集资,并在黎子云祖宅边修建的。后来,苏轼成了黎家的常客,他们经常在一起吟诗饮酒,这给苏轼枯燥苦闷的谪居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
  来自琼山府的学生姜唐佐,是当地学堂的一位老师,也是一位饱学之士。他一面认真教书,一面潜心读书。可惜几次参加科举,均屡试不第。这其中有诸多原因,比如偏僻闭塞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语言不通,以及长途跋涉、水土不服、状态不佳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海南孤悬中原之外,师资力量不足,中原文化渗透不够。得知苏轼被贬儋州,姜唐佐便带着老母亲从琼山赶来拜师,并一直侍奉左右,深得苏轼真传。姜唐佐气质不俗,文风磊落大方,错落有致,很有中州之风。去广州应考前,苏轼在他的扇子上题了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并鼓励他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
  第二年,姜唐佐北上参加会试,途经河南汝州,顺路拜会苏辙。苏辙把哥哥在北归途中去世的消息告诉了他。姜唐佐拿出老师题字的折扇,苏辙补写了这首七绝的后两句:“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姜唐佐对苏辙表示不再参加任何考试,回到家乡开办学堂,把老师播下的中原文化火种继续播撒下去。后来,姜唐佐回到家乡,开坛讲学,终老乡里。
  有了姜唐佐的“破天荒”,才有后来海南的人才辈出。从此以后,经宋元明清几代,海南共出举人767人,进士97人。《琼台纪事录》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在海南的五公祠内,人们专门设了一个苏公祠,世世代代纪念他。
  由于受到苏轼的影响,现在儋州人崇尚读书,读书人之间经常诗歌唱和。甚至这里说话的尾调颇似四川方言,被称为“东坡话”,体现了人们几百年来对苏轼的深厚情感。
  北宋至今,海南出现了许多文化名人。明代的海瑞是海南琼山人。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女性”的宋庆龄是海南文昌人。谢晋执导的《红色娘子军》历史故事就发生在海南。
  苏轼流放到海角天涯,吃尽千辛万苦,就他个人的命运而言,无疑是不幸的。但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给海南带来了中原文化,传道授业,移风易俗,增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这对落后闭塞的海南来说,实为难得的机遇。所以后人曾发出“东坡不幸海南幸”的感慨。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然而儋州人对苏轼的仰慕与怀念,却是出乎他的意料的,他所留下的人文印记,即使经历千年风雨,也不曾磨灭。他与儋州大地和当地百姓的这段“鸿雪因缘”亦将永载史册,流芳万古。
  余生欲老海南村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6月20日,65岁的苏轼在儋州生活了三年零九天之后,终于接到大赦的诏令,北返中原。真的要走了,此时苏轼的心情却异常复杂。既有将与子孙团聚的喜悦,又有对儋州父老的不舍。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深情: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他以诗明志,把海南当作故乡,而把出生之地蜀州看成寄生之地。可见苏轼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异乡的土地和这里的人民。“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这首诗是苏轼在海南最后的作品,题目是《澄迈驿站通潮阁二首》。
  第二年的6月11日,苏轼在路过镇江的时候,游览了金山寺,看到寺里自己的画像仍在,于是在上面题写了一首六言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第一句说自己年事已高,形容枯槁,内心平静,不再有恩怨,不再有波澜,就像木头燃烧之后化作冷灰。第二句说自己一生在官场颠沛流离,就像离岸的小舟一样,身不由己,不知所如。而后两句则让人为之一振。按照常理,三次贬谪应该是他心底永远的痛。然而恰恰是这最难熬的逆境,丰富了他的内心和阅历,使他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写作、思考、喝酒、赏月,品味世情,感悟人生,展现出他丰盈饱满的精神世界。几次贬谪,都是以失意开头,以诗意结尾。
  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遇赦北归时,构陷他的宰相章惇因为反对徽宗即位,被贬谪岭南。章惇的儿子章援,怕苏轼报复他的父亲,便写信请苏轼手下留情。苏轼马上回信安慰他们,并把自己在岭南生活的心得和经验告诉章援,还嘱咐他岭南缺医少药,要给父亲多带些药品,以备不时之需。章援见信后,深为苏轼的宽宏大度和古道热肠所感动。苏轼给章援的回信,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伟大人道主义精神的文献。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在此着重强调了君子应有的风貌,这就是古代仁人志士的操守,也是苏轼的生活态度以及思想境界的根源。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诗文使人灵透,信仰使人坚定。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正是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对于中华文化而言,对于海南儋州而言,苏轼的存在,是天理昭彰,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耀眼之光。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的这两句诗气势雄健,展示了一个以圣贤为榜样的人,颠沛流离之际,对仁慈恻隐、节义廉耻的持守。
  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其处境之困苦,使命之艰巨,心态之昂扬,意志之坚强,人格之伟大,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到“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苏轼,再到“旌旗十万斩阎罗”的陈毅,从书生意气,到革命家的情怀,可知这天地间的浩然之气,始终都是蓬蓬勃勃川流不息的。
  星移斗转,倏忽就是千年。今天我们重读苏轼,不仅因为他的文学造诣让我们高山仰止,他融坚毅、豪放、豁达于一身的高贵品质,对黎民百姓的火热深情,更值得我们学习。由此想到,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而历经苦难的仁人志士和革命先辈,他们始终没有被敌人战胜,没有被困难压倒,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代表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作者:陈耀辉(系吉林日报社总编辑)《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4日 13版)

Sep 16, 2017

一个字

无论对谁 我已很难说出这个字
这个字是我心底的金子 是我眼睛里的瞳仁
是我心灵之花上 那滴一触即碎的露水
这个字说出来就有一种惋惜
虽是一个字 却吐露了太多太多

这个字是温柔的手指
是我一生的笑容和泪水
我心中深藏着这个字
它的光芒倏尔一闪时
我的心是那么湿润温暖
这个字树大根深
结满了最美最甘甜的果子
为了这个字
我甘愿在人间受苦
可以慨然走过
语言的沼泽 目光的荆棘
这个字多么好听
爱——
只需轻轻把口张开
你却必须鼓足 几乎一生的勇气
我这一生其实多么简单
从这个字出发 又向这个字走去
世界 你静下来
听我轻轻吐出这个字

作者:李琦,当代诗人、作家。著有散文集《从前的布拉吉》;诗集《帆·桅杆》《芬芳的六月》《最初的天空》《莫愁》《天籁》《守在你梦的边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