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3, 2019

靈魂

何處是飄乎不定的靈魂安放的地方,何處是漂泊失所的靈魂靠岸的港灣?

一個靈犀相通的愛人足以慰寄風塵,一份堅定的信仰足以聊慰心靈,一處安靜的庭院足以寄放流離失所的靈魂,甚至一朵花,一株草,一片鑲嵌著時光印記的青苔,都足夠暫寄一顆支離破碎的心。 當靈魂真正被喚醒,生命才能顯得格外葳蕤與澎湃;當生命內在的光芒真正被激發,縱算天空沒有月亮,心中也會一片皎潔。

一直深信,人最高級的化妝是靈魂的優雅,而靈魂的高貴與美麗必然源自於愛的供養與滋潤,而寄放靈魂最安妥最幸福的地方,莫過於愛人的臂彎以及心房。 多想,以最純情的目光,以最深情的眷戀,把這一生過得如天地清明,把每一個日子過得寡淡篤定,把每一份善念與熱情灑滿暢想的心岸,讓靈魂如白蓮花純然不染纖塵。

多想,能在日將暖花將開的早春遇見你,如此,我是不是就可以將每一天視作春天來過,我是不是就可以發現/鏡子裡的自己一天比一天美,我是不是就可以與你共朝朝又暮暮,度過這冷暖參半的一生? 如果有一天,你能夠像花兒那樣盛開,像草兒那樣無爭,像鳥兒那樣歌唱,那麼,你必定是找到了靈魂深處的共鳴,必定是覓到了靈魂棲息安放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必定是愛的皈依之處,或許是一份激發性靈的喜好,或許是一個相知相惜的愛人。

人活一世,生命太匆匆,願你將命照看好,將靈魂安頓好;願你找到一個供養你靈魂的人,陪你立黃昏,問你粥可溫,懂你從青絲窈窕到遲暮耄耋… …
摘自:開啟深度記憶

Dec 29, 2018

孤獨源於愛,無愛的心靈不會孤獨

愛和孤獨是人生最美麗的兩支曲子,兩者缺一不可。在愛之中有許多煩惱,在孤獨之中又有許多悲涼。另一方面呢,愛誠然使人陶醉,孤獨也未必不使人陶醉。

孤獨源於愛,無愛的心靈不會孤獨。也許孤獨是愛的最意味深長的贈品,受此贈禮的入從此學會了愛自己,也學會了理解別的孤獨的靈魂和深藏於它們之中的深邃的愛。從而為自己建立了一個珍貴的精神世界。 孤獨的價值 孤獨中有大快樂,溝通中也有大快樂,兩者都屬於靈魂。一顆靈魂發現、欣賞、享受自己所擁有的財富,這是孤獨的快樂。如果這財富也被另一顆靈魂發現了,便有了溝通的快樂。所以,前提是靈魂的富有。對於靈魂空虛之輩,不足以言這兩種快樂。 要有一個寧靜的核心 我身上有兩個自我。一個好動,什麼都要嘗試,什麼都想經歷。另一個喜靜,對一切加以審視和消化。這另一個自我,彷彿是它把我派遣到人世間活動,同時又始終關切地把我置於它的視野之內,隨時準備把我召回它的身邊。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慘的災難和失敗,只要識得返回它的途徑,我就不會全軍覆沒。它是我的守護神,為我守護著一個永遠的家園,使我不致無家可歸。 作者:周國平
摘自:每日一禪

Dec 27, 2018

享受孤獨, 但不寂寞

孤獨不等於寂寞

“孤獨”是自得其樂的獨處,是自成體系的完整。就像一個小女孩在嘈雜的房間的一角靜靜地摺紙、畫畫、凝視著魚缸中的小魚,心無雜念,旁若無人,那是一種將散軼於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內心世界的專心致志,那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給自足、清明安和而無所外求的精神圓融。

而“寂寞”是無可慰藉的空虛,是急於衝破的樊籠。

深陷其中的人往往不知道做什麼好,做什麼都沉浸不進去,都打不起精神,都不快樂;

任何一件東西、每一個人都難以激發起自己對於生活擁抱歡呼的熱情;

翻了一圈電話本,數百個名字裡卻找不到一個真正想說話的人;

電視頻道換了又換,卻都顯得那麼枯燥乏味;

想痛哭流涕,想聲嘶力竭地大喊,想在暴雨裡狂奔,來驅趕壓迫著自己的精神低迷……

那是一種無所適從的“自厭”,那是自我心靈之火熄滅時的憔悴沮喪。


美好的交往,發自內心的赤誠

社交往往有兩種類型:要么是利益驅動下的人脈構建,要么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

若社交出於功利,則難免逢場作戲,大家都戴著“面具”,嬉笑怒罵無外乎作秀,旨在互為工具、相互利用,這樣的交往自然不會有純淨之清氣,只充斥著煙火之濁流。若社交出於寂寞,則往往流於膚淺而難以深入人心,因為寂寞者的群體仍逃不出寂寞。寂寞的疊加只是令寂寞更加走投無路,就像無聊重複一萬遍,終究還是無聊。

當然,對生活與社會中的人而言,社交在所難免,而且不可否認,它自有其意義,如果我們行之得當,社交確實能為我們提供一些我們想要的東西,比如人脈、人氣、機會……這些東西是有用的,所以是有價值的。

但是,即使如此,與情深義重的友誼相比,與心心相印的愛情相比,它仍然只能算是一種廉價的交往,或者說,就像我的一個朋友所說的“任何一種關係,只要能被標價,不論小數點之前標了多少個'0',它都不可能是珍貴的”。

真正美好的交往,都是發自內心的赤誠,是金錢無力收買的。哪一天,如果連我們的“心”也有了價格,即使價格高昂,那麼不是我們的“心”值錢了,而是我們把“心”糟蹋了。

與“寂寞”相比,“孤獨”是一種更高貴更優美的狀態,人需要“孤獨”,獨處時自我的“真實”能還給我們精神的自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祖先前輩們講究“慎獨”:從人群中抽身而出,從喧嘩中隱匿,返回獨對天地、獨對真實之自我的存在。我們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不多,或是在忙於應對本能的吃喝拉撒睡,或是在應接不暇地做著雜七雜八的事,接觸著親疏不一、形形色色的人,我們應當給自己更多獨處的時間,為的是卸下“面具”,自如生活,如我所是——本色、自在、真情實感。



享受你的孤獨

不要去裝扮孤獨,擺酷拗造型終究無濟於事,假的真不了,形式無法替代精神。

不要懼怕孤獨,那既然是我們的命運,我們就當珍惜。珍惜屬於自己的一切,包括痛苦、煩惱和孤獨。

這份珍惜會帶來幸運,因為孤獨總在催生思想,靈感總是給孤獨者特別多的厚愛。思想者千差萬別,而他們往往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思想在孤獨中萌動,在孤獨中醞釀,在孤獨中降生,在孤獨中歷久彌香。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是如此、《一個孤獨者的散步》的作者盧梭是如此,康德如此,尼采也如此……

我們常將孤獨與寂寞混作一談,因為人們總覺得他倆是難兄難弟,他們共同的父親是——孤單。人們因“孤獨”或“寂寞”而生的哀嘆,本質上源於人對孤單的恐慌。這種恐慌甚至超過孤單本身帶來的空廓。

摘自:每日一禪。 作者陳果


Dec 20, 2018

充滿喜悅的存在

一個人首要的最基本的責任,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充滿喜悅的存在。

喜悅的存在

不是只有獲得某種東西才能快樂。童年時期你是純粹快樂的,快樂是你的天性。如果你違背自己快樂的天性,你將一無所成。快樂不是生命的終極面向,而是生命的基本面向。如果你不快樂,在你生命中你還能做其它事嗎?你只要是快樂的,其它的可能性才能在你的生命中出現。

一個人首要的最基本的責任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充滿喜悅的存在。不管在生活中你追求的是什麼,是事業也好,權力也好,教育或服務也好,你之所以做這些就是因為這些能帶給你內心深處某個地方一種快樂的感覺。我們在地球上進行的每一個活動是出於對快樂的渴望,因為那是我們的天性。今天,我們追求幸福太過用力,甚至都威脅到了地球的生命。所有那些依靠外在環境來獲得快樂的人,永遠都不會體驗到生命中真正的快樂。

喜悅之源在你的內在,你可以掌控它。當你是全然喜悅的,當你不用做什麼特定的事情就能感到快樂時,你生命的維度——你體驗和表達你自己和這個世界的方法——就會改變。你不會再藉由你的興趣,因為無論你做不做某件事,得不得到某個東西,無論某件事發不發生,你自然就是喜悅的。當你自然就喜悅時,你進行的活動都會提升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層面。

我們是時候向內看,去探索創造個人的幸福的方法。從你自己的生命體驗你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只有改變了內在,真正的幸福才會來臨。現在,你生命的質量不取決於你穿的衣服,受的教育,家庭背景和銀行存款。生命的質量在於你的內在有多平和喜悅。

只有你的內在產生了一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你才能為世界帶來巨大的價值。無論你做什麼,都只是在播撒你內在的品質。無論你喜歡與否,這就是事實。如果對這個世界充滿關懷,你必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轉化成一個​​充滿喜悅的人。

把喜悦带到每一个行为里

保持愉悦和好心情,就像早上雀跃的鸟儿们。

让你内在始终有一首歌,持续的低哼。

它必须成为一股潜流。继续做任何你在做的事情,但是让你内在有一股持续不断的愉悦的潜流。其他每一样东西都会改变,但是不要让你的愉悦改变。

即便有时候表面上你感觉有些悲伤、沮丧,不要忘记在你内在深处有一股潜流,在那里你仍然是愉悦的,仍然是欢乐的。

渐渐地,渐渐地这份觉知会蜕变你整个人。悲伤消失了,负面的再也不找不到了,不光负面的,正面的、积极的也跟着消失了。然后真正的愉悦开始出现。

接着没有什么人是愉悦的,只有愉悦的状态。

你無法稱其為積極,因為沒有任何跟它相反的東西在。它就只是是,既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它就只是是。這份如是就是神,除了這個沒有其他的神;所有其他的神都是人類發明出來的。

探尋、尋找極樂,一個人不需要到任何其他地方去。一個人需要創造一條內在的紀律。

所以如果你正在做飯,你可以繼續做飯,但是讓你內在有一首歌,有低哼;做法必須成為一個遊戲。

如果你在拖地板,繼續拖地板,但是為何不哼首歌,為何不處在一個內在的旋律裡呢?

把喜悅帶到每一個行為裡。

摘自 身心灵合一


Dec 14, 2018

我想你的時候

我想你的時候
我的心在顫抖

當我想你的時候
淚水已悄悄的滑落

當我想你的時候
才知道寂寞是什麼

當我想你的時候
誰聽我訴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qJPQtd3dYM

Nov 24, 2018

你把心量打開,福報才能進來!

心量打開的人,煩惱就少。

人為什麼煩惱?就是關注自己啊,太愛惜自己了,就煩惱!心中如果懷著悲憫眾生,救度眾生,把眾生的苦當成自己的苦時,這時他就不會煩惱了。

這個很神奇,把自己的苦太當一回事的人,很煩惱,因為心量沒有打開。

心量要打開,就要融入。

剛學佛的人,不建議躲起來閉關,躲起來拜佛,而是要融入大眾,服務大眾。

但有些人覺得要念經持咒功德最大,在除業障方面誦經持咒很大,但是要把自己奉獻出來利益眾生,才能培養智慧福報,才能開悟。

當發利益眾生的菩提心而融入大眾時,業障慢慢消除,再加上念經拜佛持咒。這樣智慧就能開發。而且這時心量自然能打開。

心量打開的人,他的眼光,思維,他的舉止,言行都不一樣的。高僧大德為什麼可以氣吞山河,就是心量打開了。 佛法不離世間,不要去深山里面找。有人學佛後,工作、家庭都不要了,覺得上班沒意義,煩惱多,不如學佛,悠遊自在。這個心態來學佛,就不對了。如果連世俗的事業都無法圓滿,世俗的福報都缺少,想要成就出世俗的成就,成就佛果,是很難的。 福報都是一樣。沒有學佛時,福報小,人緣不好,那學佛後,如果不從福報和人緣上去改善,哪怕出家了,也是很苦的。不管在家出家,沒有福報都很苦。以前人出家,師父會觀察他的福報多少,然後讓他去做事情。 出家後,第一個培養的還是福報,從最底下的做起,負責行堂,掃地,廚房燒火,哪裡有累活去那裡做。 虛雲老和尚剛出家也是如此,老和尚還是憨山大師再來,他一出家,都要幹苦力活,而且乾了三年。開悟後,建廟宇,挑水挑土都是自己動手。

在家人,勤勞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培養福報。

只有把心量打開,福報才會進來。道在紅塵。工作、生活、戀愛、婚姻、親情、教育、上學無不是修行。 修行,遠看是佛,近看是愛。只有真正的愛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有悲憫,有包容。才能真正轉煩惱為道用。 如何轉煩惱為道用?譬如我們學佛的,一念之間要懺悔,這麼一寧靜的清淨心的時侯,就是佛的境界,你的煩惱已經沒有了,再沒有第二個方法。 如果你硬要想辦法把這個煩惱怎麼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擾亂,並不能夠使你安住,這是又進一步的道理。

《金剛經》有云:“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教我們如何住,也就是無所住,不需要住。 一個學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幾個月,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積來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如何才能安住?無所住即是住。心如明鏡,幹乾淨淨,沒有主觀,沒有成見,物來則應,去留無意。 如一面明鏡,事情一來,這個鏡子就反應出來,今天喜怒哀樂來,就有喜怒哀樂,過去不留,一切事情過去了就不留。 宋朝大詩人蘇東坡學佛境界高。他有個名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事如春夢了無痕,一切的事情過了,像春天的夢一樣,人到了春天愛睡覺,睡多了就夢多,夢醒了,夢留不住,無痕跡。

人生真正體會到了事如春夢了無痕的境界,就不須要再研究《金剛經》了。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個心無所謂降,不需要降。 煩惱的自性本來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樂,憂悲苦惱,當我們清淨心坐下來的時侯,一切都沒有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量大到虛空,一切既來之,則安之,都能如如不動。

摘自:《了悟》2019年37期


Oct 20, 2018

倉央嘉措:如果沒有遇見你

如果沒有遇見你,
我又將會是在哪裡?

或許在經殿的香霧中,
口吐蓮花般解讀頌經的真言;

或許佛塔旁轉動所有的經筒,
只為觸碰你的指尖;

或許磕長頭擁抱塵埃,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或許……

高山上潔淨淡雅的格桑花啊,
是我為你寫下的繾綣情詩;

雪域高原上那一片清冷的月光,
是我淡淡的憂傷;

雪山上裊裊升起的輕煙啊,
莫不是索朗旺瑪為你我燃起的神香?

我已多情污梵行,卻又入山誤傾城,
是怎樣矛盾著的人啊。

我的思念如線,千絲萬縷,
就像那盤絲洞裡的天真妖精,
束縛住了別人也牽住了自己……

這一山一水一佛塔,
那一生一世一徘徊,

你美麗的臉龐已悄然浮現我心上,
教我怎麼做,方可不負如來不負卿?
教我怎麼做,才可尋得這雙全法啊?

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做相思……

只是,
我已註定是此身,
注定亦負如來亦負卿;

只是,
倘若人生真的可以一路歡歌,
到底也不枉桐花萬里!